互聯網金融:紅海還是亂局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
互聯網金融正在為科學發展和包容性增長貢獻越來越多的“正能量”,但互聯網金融的兩個底線不能觸碰: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一是非法集資。
當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出現在2013年中國互聯網大會首次設立的“互聯網金融中國峰會”論壇現場時,臺下的嘉賓和媒體記者還是感到了些許詫異。
面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攪局者”,劉士余直言,互聯網金融正在為科學發展和包容性增長貢獻越來越多的“正能量”,但互聯網金融的兩個底線不能觸碰: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一是非法集資。
互聯網金融概念在2013年似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從第三方支付工具“余額寶”的風頭一時無兩,到300余家P2P公司分享“網絡借貸”盛宴。短短半年內,業界對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模式的推陳出新如雨后春筍一般。
劉士余在論壇當日的致辭中表示,互聯網金融力量“不可不視,更不可小視”。
互聯金融網目前更像是 “亂局”
目前,涉足互聯網金融的博弈者們來自于各個領域。
電商方面,阿里巴巴一直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者。2012年末,京東商城也開始布局其互聯網金融戰略,利用其首個金融服務類產品——“供應鏈金融服務系統”打造包括第三方支付業務、小額貸款業務在內的金融服務平臺。
互聯網企業巨頭百度、騰訊和新浪不愿屈居人后。7月,百度公司以19億美元收購91無線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8月5日,引入了微信支付、表情商店等功能的微信5.0正式面世,下一步,騰訊將繼續涉足第三方支付領域;新浪則選擇與阿里巴巴合作,通過“微銀行”拓展理財市場。
民間資本則更多選擇眾籌貸款及P2P作為登上互聯網金融的舞臺。7月,宜信財富公司發布首個《P2P行業年度白皮書》稱,2012年P2P貸款服務平臺已超過200家,可統計借款余額規模近百億。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謝平解讀了當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主要業態模式:
首先是已經獲得官方審批下發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但支付系統并不是銀行特有的業務,誰都可以做支付,隨著這個群體越來越龐大,“再過不了多久,‘第三方支付’這個概念就會消失”;
第二類是民間資本較為集中的眾籌貸款和存在爭議較多的P2P模式,二者的模式類似,區別在于P2P是債權,而眾籌是股權;
第三類則是利用展開金融交易的業態模式,即互聯網賣金融產品,“現在特殊的是余額寶。它是把貨幣的職能、支付的職能、金融產品的職能和收益風險對沖的職能放在一起了”。
博弈者甚眾,被盯住的蛋糕也并不止一塊。除銀行的傳統支付功能,存貸款業務、匯兌業務領域,其他如農村金融、移動支付等“存量資源”,也成為爭食的對象。
2011年,中國電信成立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并迅速獲得支付牌照。該公司副總經理寧檬表示,目前“翼支付”已接通了超過200個城市,并實現了農村養老保險的繳納和發放,實現了金融工作“從傳統門店服務走到移動互聯網”。
有評論認為,經濟學意義上的“紅海”,描述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其中非常重要的前提是“產業邊界是明晰和確定的,游戲的競爭規則是已知的”。在這個意義上,目前的互聯金融網更像是一種“亂局”,而非“紅海”。
早在6月21日,中國證監會曾公開批評余額寶兩大違規問題。
7月22日,重慶五家人人貸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資被有關部門責令整理。目前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無論是網上理財產品、眾籌貸款還是債券融資,都存在若干隱形紅線。未來也許樂觀但仍然難以看清,走什么樣的道路,仍然需要各類企業和機構“摸著石頭過河”。而可以預見的是,新生力量的勃興,各方勢力的廝殺以及行業的重新洗牌在所難免。
“銀行業的錢并不好賺。”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副總經理張旭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互聯網企業對于進軍銀行業過分樂觀。“當央行解禁存貸款利率限制之后,銀行業的剛性利潤將會下滑,趨之若鶩的互聯網行業興趣就沒有那么大了。”
互聯網金融的前提是電商
或許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其跨界優勢非常明顯,即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所帶來的技術價值。但在互聯網金融的生態中,“跨界”也并不是任何一方的專有名詞。
事實上,現在更多的傳統銀行在通過另一種方式轉戰互聯網金融領域,即與電商合作甚至自主創辦電商企業。平安銀行對公網絡金融部總經理金曉龍明確表示,無論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其大前提都是電子商務的發展。“供應鏈的各方參與者都在自己的生態圈向上下游延展,誰贏得平臺客戶的入口權,誰贏得資金的入口權是最關鍵的。”
華夏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總經理盧小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是一種“平臺金融”。由平臺經濟理念而打造互聯網金融企業將實現三種功能,即在線融資、現金管理和跨行支付。“平臺經濟的模式已經是商業發展的新熱點,互聯網金融化、銀行電商化都屬于積極的狀態,真正的競爭即將開始。”
互聯網金融離不開政府推動
得到官方的肯定或許是目前互聯網金融業界的最大愿景。“翼龍貸”創始人、CEO王思聰直言:“互聯網金融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因為投資太大了。”
一直以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似乎總是處于“形勢比人強”的狀態。然而,業界的再創新必須基于來自官方循序漸進的肯定。
本次峰會上,劉士余表示,目前傳統金融行業和互聯網金融已經形成了相互博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態勢,構成了中國廣義的金融體系。在國家鼓勵擴大信息消費的政策背景下,互聯網金融概念走勢良好,也是對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特殊的貢獻。劉士余同時表示,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發展創新,失敗與失誤在所難免,因此需強調防范風險。
而劉士余提到的“兩個不能碰的底線”,更被視為是央行給互聯網金融定的調。
新挑戰:信息風險和信任風險
對于互聯網金融,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表示,她最擔心的問題是個人隱私保護。她指出,互聯網金融企業所依賴的大數據生產力,必須規則使用,否則,不堪設想。個人隱私具有產權屬性。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的“個人同意原則”已不適用于當前互聯網的信息采集模式,掌握數據的機構和數據使用者應當成為數據保護的主要責任人。
“一是信息風險,二是信任風險。”中國金融認證中心助理總經理王梅解讀了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安全挑戰。她認為,除大數據下的數據存儲的安全外,網貸平臺等新興商業模式需要管理信任風險。“信用卡套現,洗錢交易頻繁出現。”而目前,網貸平臺缺少第三方機構對借款人進行測評。
這或許也將帶來第三方機構的發展空間。在本次金融峰會上,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發布了《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公約》,試圖整合行業資源,掌控互聯網金融業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