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看视频亚洲-热久久最新网址-黄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www.lajishu.com

客服熱線:400-615-8698
林果

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業變革之鏡

2014年04月24日 TAG: 本站

互聯網金融:傳統銀行業變革之鏡

?

來源:《金融電子化》雜志

?

銀行業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在金融行業核心業務中占據絕對優勢。但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給銀行的經營理念和模式帶來了一種新思路,為未來金融行業的新格局拉開了帷幕。

?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自提出以來,一直伴隨著業內的爭論和熱議,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對傳統金融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為傳統金融的變革帶來新的思路。傳統金融應以互聯網金融為鏡子,剖析并正視自身優劣勢,并以此為契機探尋更廣袤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

互聯網金融起步于第三方支付,受益于其平臺的便捷性和開放性得以迅猛發展,支付交易規模從2005年初始發展時的161億元幾何倍增至2012年的逾12萬億元。隨著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和對客戶資源與客戶需求的掌握,觸角由原本的交易支付向轉賬、匯款、代銷基金和保險延伸,并進一步布局蠶食當前銀行業主導的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等核心業務。

2005年以來,互聯網金融逐步發展和完善,形成以下三類主要模式。

1.第三方支付模式

此類模式發展時間最久,也最為成熟,市場和競爭格局趨于穩定,以平臺的綜合性見長,為產品或服務的買賣雙方提供支付結算平臺。

2.網絡融資模式

包括P2P、眾籌、電商小貸等,處于起步狀態,也是互聯網金融向銀行業核心業務發展的標志,目前該類模式運轉的平臺各自定位不同,分別包括提供信息的中介平臺,撮合交易且提供擔保的平臺,以及先進行資金籌措再代為尋找項目的平臺。

3.渠道模式

主要涉及金融產品銷售渠道業務,其核心是在互聯網產品中加入了金融產品,包括基金、保險、證券,甚至是銀行理財產品。

第一類和第三類模式,沖擊并激勵著銀行的中間業務發展,而第二類模式,在特定客戶群體上,動了銀行的奶酪。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比較

相比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依賴的主體媒介不同,參與者通過互聯網便于更加有效的直接接觸,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供需不對稱以及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比傳統金融業務的透明度更高,中間成本更低,方式上更為便捷。互聯網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面,尤其是滿足了小微企業、個體創業者和居民等被銀行忽略群體的需求,得到廣泛應用。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信息的暢通性和全面性:方便、友好的互聯網平臺直接面向終端用戶,扁平化溝通和交易方式便于消除供需雙方信息傳遞的屏障,使用戶在平臺上展示了真實需求與潛在需求,平臺得以動態捕捉客戶全量信息;二是平臺服務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流動性、低成本和低門檻:支付結算的高效,代銷理財和網絡借貸的高效益、高流動性和低門檻,大大提升了用戶的參與程度,買賣雙方直接交易的方式降低了經營成本;三是信息應用技術的先進性:借助數據挖掘技術分析社交網絡成員的行為和偏好,有針對性地進行金融創新;四是監管機構的支持和監管制度的空白: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發展持積極扶持態度,當前并未明確提出相應的監管政策,使得互聯網金融有更多空間快速創新,搶灘市場。

另一面,銀行業代表的傳統金融擁有先發優勢。首先,長期的客戶積累、成熟的客戶關系網和廣泛的物理渠道網使銀行聚集著全社會90%以上的資金,為銀行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次,多年的積累和實踐使得銀行的風險管理信息與手段更加完備,基于數理統計的風險評估模型和大量歷史數據為抵御常規風險提供更多參考,應對預期風險的資金和經驗相對充裕,安全性更有保障;再次,銀行擁有豐富的線下資源,包括銀行業的品牌、信用保障、完整的運轉流程和客戶經理的專業性,基于行為習慣和風險厭惡的避險傾向,絕大多數客戶仍青睞選擇銀行進行大額交易。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各有比較優勢,但也各有弱點。

對于互聯網企業,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經營的本身伴隨著風險,互聯網金融誕生于互聯網環境,對信息敏感既是優勢也是危機,客戶信息保密、建立信用風險評估體系、平衡資金流動性和沉淀率、控制沉淀資金投向、規避聲譽風險和管控操作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繼續發展之挑戰,其中任意環節的失控都會帶來傳染效應,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另外,互聯網金融快速擴張背后的系統穩定性、風險控制、風險承擔和緩釋能力也需著重加強提升。

對于銀行,傳統的文化積淀在面對新環境時反而掣肘快速響應,習慣性的管理思維、固化的業務模式、繁復的業務流程、僵化的組織結構、分散的信息布局均成為需要變革的關鍵節點,各家銀行需從根本上分析自身與未來新經營模式之間的差距,揚長補短。

銀行業應對策略

隨著日常生活網絡化、智能化、一體化的發展,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越來越強,由此催生的互聯網金融作為朝陽產業,有其生存和發展的必然性,其對銀行在文化和經營思路層面的沖擊不容小覷。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態勢,未來其必將在金融戰場上與傳統金融對弈。

金融行業的本質是將經濟社會中各經濟體的金融資源整合、配置并使之運轉起來,有效推進社會生產、發展和進步,并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追求資源的附加價值。無論是銀行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均需遵循金融的本質,互聯網金融一旦進入金融核心領域,將需要與銀行面臨同樣的市場規則和監管要求,需同時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要求。

銀行業作為先行者,短期內將仍在金融行業核心業務占據絕對優勢。但是,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給銀行的經營理念和模式帶來了一種新思路,為未來金融行業的新格局拉開了帷幕。

德勤認為:銀行業應借互聯網金融的春風,順應發展趨勢和客戶需求,在以下四方面重新思考和布局。

1.戰略布局

在戰略層面調整銀行發展思路,定位新市場。鎖定重點發展的客戶群體,重整業務流程,打破當前組織結構中業務營銷部門間的壁壘,統一規劃適合本行定位客戶群體的產品方案,并制訂營銷策略,結合電子渠道平臺與實體渠道資源,整合交易、支付和理財等業務,利用互聯網為客戶提供一體化、多樣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培養客戶使用習慣,完善存量客戶體驗,拓展新客戶。

2.經營理念布局

優化自身資源配置,引進互聯網銀行直銷銀行的經營思路,縮短資金運轉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在資源分配上,尊重投資人與借款人自然匹配的供求意愿,精確審慎定價,提供平臺撮合交易服務;根據客戶和市場自然選擇的結果,分析資源投入的有效性,消減經風險調整后盈利能力差的產品、客戶和渠道的資源占用量,取而代之,舉全行資源集中分配給經風險調整后盈利能力強的產品、客戶和渠道。

3.經營模式布局

區分業務類型,針對不同業務特點和客戶特征采用OnlineOffline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兩種模式的差異化優勢。將銀行業務按規模、風險程度、集中程度分為兩類,一類是資金規模小、風險相對較小、分散性大的業務,比如,支付結算類、代理類、卡業務類、籌資類、小額信貸和投資類等業務,以線上方式為主,借鑒互聯網金融的經驗,借助后起者優勢快速搭建渠道平臺,多元化拓展與客戶的交互方式;或采取競合的思路,與互聯網平臺合作,發揮各自比較優勢,降低社會總資源消耗量,達成共贏。

另一類是風險較大、集中度高、個性化的業務,如大額信貸、投行、現金管理和供應鏈融資服務,以線下方式為主,輔以線上,由客戶經理追蹤服務,滿足大客戶的個性化產品與服務需求。通過Online開展的業務需充分尊重客戶需求,提供便捷的產品和服務目錄,供客戶一站式、一攬子選購產品,提升客戶體驗;同時作為緊密接觸客戶的觸手,掌握客戶的真實需求、動態,為不斷創造更有吸引力的金融服務方案提供決策信息。Offline作為業務發展的有力支撐,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專業定制服務,維護客戶關系,平衡風險與收益,同時,補充和驗證線上獲取的各類信息。

4.信息應用布局

建立支持業務變革的綜合化信息服務平臺,整合本行的各類靜態信息和客戶行為動態信息,借力大數據資源,發揮信息優勢,形成數據挖掘、分析應用的基礎。進而,針對客戶或客戶群進行專業分析與模擬,設計和推送產品,增強客戶黏性,發掘附加價值,打造新的金融生態圈。

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在未來將逐步發揮優勢,零散的數據本身意義有限,而結構化處理各類信息并建立有效模型后,經過分析形成的核心信息將是各金融主體競爭的制勝要點。比如,以客戶為導向,整合銀行既有的客戶自然屬性信息、財務信息、歷史信用信息、來自合作商家的客戶動態交易信息、外部監管機構披露的關聯企業群信息,模擬建立客戶的金融生態圈乃至生活生態圈,對同質、同類客戶或關聯性強的客戶進行研究,分析其行為模式、價值偏向、交易鏈條和潛在風險。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從多個層面投射出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銀行應在戰略定位、經營管理、組織機構、業務流程、產品創新、渠道多元化、風險控制、系統建設、信息整合、數據挖掘及應用等多個層次全面規劃,為互聯網金融、利率市場化雙重驅動下的新金融生態競爭做好充分準備。

本文鏈接:http://www.lajishu.com/product/html/26.html轉載請注明!
掃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林果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滬ICP備11027956號